论关公戏与三国文化的传播

完结动漫时间:2024-04-29 17:37:55点击:85

关公,名羽,字云长,别号美髯公,是三国蜀汉名将,后世尊为“武圣”,与“文圣”孔子并列,是中国著名汗青人物和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。

关公作为三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,其形成和发展已经绵延千余年,并将继续发展和传承下去。

01关公戏和三国文化

关羽作为一位地位非凡的汗青人物,从信史走向民间,其形象逐渐丰富,千余年衍生成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,源远流长、影响深远,戏曲的演绎与传播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,

“关羽”文化又反过来促进了戏曲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,以至在戏曲界形成了一个专门的门类——关公戏,也叫老爷戏。三国文化指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这一汗青阶段,围绕魏、蜀、吴三国的建立和发展过程,以三国交互斗争为原本,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力财富。

“关羽”形象所凝聚的忠诚、信义、智慧、勇武等是三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,其浩然正气彪炳日月,关公是中国悠久汗青中唯一的一位,得到了儒释道三家共同认可的偶像,成为中华民族精力的象征之一。

02汗青上的形成和纵向传播

早期的关公戏是流传于关羽故乡山西的一种傩戏,其主导为锣鼓故名锣鼓戏。傩戏是中国最早的戏剧形式,产生于汉代。

宋代有“说三分”的大师,《东坡志林》有小孩子听说三国故事的记载,宋人著《明道杂志》中有富家子弟看关公戏的相关信息,说明宋代已经存在相关关公的戏曲,并且“三国”内容已经占相当比重。金代院本中都有关公形象。

戏剧这种艺术形式在元代达到了封建时代艺术的巅峰,元代戏剧整体质量提高,造就了颠末汗青长河检验的艺术经典,诞生了光耀千古的伟大戏剧家群体,其中关汉卿的《关大王单刀会》是关公戏的标杆,更是整个汗青剧的代表。

03近现代的横向传播(1)教科书的“三国”印迹

成书于西晋的《三国志》,作为二十四史之一,史学界把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后汉书》《三国志》合称前四史,为纪传体史学名著。《三国志》依然是当代专业史学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。

散落于当代中级教育教材中的《三国演义》节选章节,诸葛亮的《班师表》,以诗词骚赋形式出现的“羽扇纶巾,小乔初嫁”“功盖三分国,名成八阵图”“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”,“生子当如孙仲谋”“英雄无觅孙仲谋处”七步成诗的棠棣之殇……无不闪耀着三国文化的光辉。

2001年的全国卷的高考满文作文《赤兔之死》,是三国文化提高在义务教育阶段取得成功的集大成表现。

作为临场限时作品,在当年轰动一时,在以后的很长时间,都被当成中学阶段成功的文学教育典范——刚刚达中国成人年纪,以熟谙的三国故事为基础,升华出“真英雄讲诚信”的主题。

高考始终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,“赤兔之死”就以高光形象永远定格在中国的高考史中。

(2)关帝庙的香火鼎盛

现在全国各地遗留的关帝庙有2万多座,有文字记载,1928年仅北京城就有关帝庙286座,超过了同期的“文圣”孔子庙的数量。像河北、山西、黑吉辽三省,中国香港,台湾地区,等等,都有大量关帝庙遗存。

随着唐人街和孔子学院遍布世界,中华文化远播四方,关公文化也飘洋过海,远扬异域,从美国纽约到日本神户,从亚洲的新马泰到澳洲的澳大利亚都有香火鼎盛的关帝庙。

关帝庙之所以遍及海内外,有美国学者说“关羽的仁义智勇直到现在仍有现实意义,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关公一样,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丽。”

(3)评书影视剧里的三国故事

在无线广播风行的年代,袁阔成、单田芳的《三国演义》评书伴随一代人的成长。及至现在网络上都有两位大家的MP4播放下载。

为了拍电视剧《三国演义》,专门建设了三国影视城,并且被先后拍了两个版本,都由当时中国最优秀的影视剧制作团队制作,第一版在1994年播出时,成为了收视率冠军,并且在以后的寒署假被无数次重播。

05戏剧国画的表达内容

比年央视的《经典咏流传》,也将三国或者名家吟咏三国的诗词配上新的曲调重新演绎,像诸葛亮的《诫子书》,苏轼心中的三国浪漫都借助现代的声电光影再现于舞台。

07在漫画、网游、网游小说中新生

随着九零后、零零后的新生代休闲娱乐消费观突显,他们喜欢的习惯的艺术形式也不断更新迭代,“三国”作为漫画、网游、网游小说的表达内容,依然受到新生代的追捧。

国漫《三国演义》、《镇魂街》、《Q版三国》、《水煮三国》,日漫《钢铁三国志》、《一骑当千》等都有数量庞大的受众。网游《网络三国》《神魔新三国》、《三国志幻想大陆》《三国群英传》等,都是游戏玩家的心头好。

以“三国”为题材的网游小说,名列排行榜的经典之作有《神话三国之无双天地》、《网游:三国之神话降临》、《网游之三国无双》……

关公的忠诚大义、三国的韬略纵横,在当下的生产生活中依然有强劲的借鉴意义,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辐射到的地方。

“三国”作为汗青和文化的双重命题,那些顶天登时的英雄人物、跌宕起伏的经典情节背后隐藏的思想内涵和精力价值,作为民族文化精力遗产需要我们一代代继承秉持,发扬光大。

推荐内容